房产超市网 > 购房指南 > 一套房奋斗多年 14大原因揭房价内幕

一套房奋斗多年 14大原因揭房价内幕

2006年11月29日 09:32    来源:今晚报
“一、房价节节高涨

  自2004年以来,全国范围内房价持续走高,成了中国百姓心头难抑之痛。

  “我工作一年的收入,还赶不上一套房子一个月的涨额。”在北京一家广告公司供职的张遥先生感叹。
 
  短短一年间,一套54万元的房子就能上蹿到86万元,利润率高达60%。这样的“爆炸式增值”,在2003至2004年的上海楼市,是件寻常事。

  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,2004年全国房价涨幅达14.4%,比上年提高10.6个百分点;2005年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一季度上涨幅度是12.5%,二季度涨幅是10.1%,三季度涨幅是8.8%。

  房价居高不下,中央政府不断释放出“抑制”信号:央行上调个人房贷利率;“国八条”问责地方负责人;央行建议取消房屋预售制度……2005年,仅仅在3月至5月,中央就四次出台宏观措施来调控全国房地产市场,频度之高,殊为罕见。

  开发商坐不住了。中央政府出台的种种措施,针对性是比较明显的。但令人遗憾的现实是,强势开发商总是能够通过各种途径,规避国家轮番出击的政策,继续获取暴利。

  不断“狂飙”的房价,引发着人们对房地产泡沫的种种争论。人们不禁要问:究竟是什么助推了房价在节节高涨?

  对普通百姓而言,一些城市房价疯涨,到了高不可攀的地步。日益贵族化的房价,往往只能让人“望房兴叹”。

  位于上海市卢湾区和徐汇区交界处的瑞金南路地段,可算是市中心区域的核心板块。记者选取这一板块上的“申江名园”,追索其近年来的房价攀升轨迹:

  2001年10月,一期开盘均价约6000元/平方米;2002年底二期开盘均价上升至7000元左右/平方米;2003年底,房价已跃至11000元/平方米;2004年第三季度,均价高达16000元/平方米;2005年3月,其房价已涨至24000元/平方米。

  不到三年半,这一楼盘的房价疯涨了300%。如此“高成长性”恰是上海房价的一个缩影。

  在2003年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,北京一直是中国房市的最高点,专家将它比喻为“珠穆朗玛峰”。

  与上海比,近年来北方房价的涨幅不算最高,庞大的流动人口和特殊的区位优势,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消费大军,富人可以在二环附近或CBD购买豪宅,或者在西山、温榆河一带购买别墅,老百姓则只有在五环或郊区找到居所。

  温和“上涨”的态势下,京城三环内商品房单价仍动辄多在1万元左右,看上去虽比上海低,但若按上海小区、楼盘相对较高的建设质量和较低的物业管理费来折算,北京的真实房价会比现在高出一大截。

  事实上,即使是在中央一系列的重拳调控下,北京的期房价仍然上涨了1183元/平方米。

  来自北京市建委、市发改委联合发布的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报告显示,2005年1月至11月,全市商品住宅期房价格继续高涨,平均价格6776元/平方米,同比上涨了1183元/平方米,涨幅为21.2%;其中普通商业住宅6797元/平方米,同比增长12.6%。而全市空置一年以上商品住宅空置面积也继续上涨,涨幅为5.7%,楼市空置率与房价再次出现背离。业内人士分析,北京市的商品房总体价格依然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趋势。
  
  二、一套房子究竟要奋斗多少年

  与上海高房价不断走跌的情形相反,一向走势平稳的深圳房价涨幅创出新高。据深圳房地产研究中心公布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报告,2005年1~3季度,全市商品住宅均价为6639.64元/平方米,同比上涨12.18%。其中供应量最大的宝安、龙岗两区同比增长30%。据世联地产统计,10336元/平方米———这是深圳2005年10月份新开盘项目的均价。 
 
  急速上升的房价,提升了市场投机的心态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,深圳购房投资比例大概在17%,接近上海,也迫近20%的国际警戒线。不少人发出了深圳会否成为下一个“上海”的担忧……

  截至2005年11月份,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.8%,涨幅比10月份高0.2个百分点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.3%,涨幅比10月份高1.1个百分点。

  工作一年,积攒下来的钱还不够买几个平方———目前不少年轻人面临这样的窘况。热点新闻

  因买房而产生这些郁闷的年轻人,在中国的大中城市里随处可见。他们有的要么租房住,要么靠家里人的鼎力资助。虽说自强自立的意识从未停过,但无奈之下还是接受了“嗟来之食”。

  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张跃,北京市建设部门的工作人员。单位的福利分房没赶上,面对远远超过其购买能力的高房价,他感到迷惘而无助:难道安分守己地勤勉工作,真的换不来一套房子吗?难道真的要穷尽一生,为一套房子而负债累累吗?

  对于老百姓来说,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究竟意味着什么呢?网民对此也有着一个大概匡算:

  假如我是工人,没有下岗,一个月拿800元钱,不抽烟、不喝酒、不结婚、不吃饭。总之,一分钱不花,在房价不上涨的前提下,要买那样的房子,得连续工作100年;假如我是公务员,混得一般,一个月2500元,不抽烟、不喝酒、不吃饭、还不贪污不受贿,想买那样的房子得熬上33年……

  虞存辉,1999年大学毕业,在北京一家效益不错的企业做市场营销,却错过了福利分房的最后一班车。那时他的女朋友还在念书,他也有单位宿舍住,并不急着买房。2003年初,眼看房价越涨越高,家人和朋友都催着赶紧买房,于是匆匆忙忙加入看房大军中去。

  “人一着急就容易没了方向,再加上当时一阵抢购风潮,我甚至连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房子都没明确概念,只觉得房价一个劲儿往上蹿,要尽快买房减少购买成本。为看房简直快跑断了腿。后来渐渐有了比较明确的定位:交通要方便,最好能挨着轨道交通,但不能太吵;离主要商业中心不能太远,购物要方便;考虑到老家人经常来探望,起码买套大些的,太小的户型不能考虑。另外,父母还特别关照附近要有小学、中学,为将来孩子上学考虑。”他说:那段时间所有的娱乐都退居了二线,每天下班后的任务就是看房,周末更是雷打不动的看房日,真是比上班还累。先是看了几个月的新盘,又看了几个月的二手房……兜了一大圈之后,竟然没有找到一套合适的,不是太贵就是太远,要么来晚了,我们都快绝望了。正巧女朋友的一个同学是做中介的,手头有一套房子是某单位的宿舍,虽然是二手房,但地理位置离人大不太远,上学购物都方便,借钱也要买,不然真的是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,我们决定买下它。除了自己的十余万元存款,向双方父母各借了十多万元,最后按揭20年买下来。当钥匙拿到手的那一刻,我累得已经说不出话来。

  其实,像小虞这样为买一套房子跑几十趟腿的在购房族中并不是少数。记者随机采访的四十几位购房者中,最多的看了快三年,一般看房次数也得十几次。这还不算中意楼盘后签完意向书办手续要跑的腿儿。

  三、买房难的三个原因

  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的孙浩先生,自从2003年以来,除去特殊的事情,周末考察楼盘已经成为他的一个“保留节目”,从中深刻地体味出了一个购房人的苦乐酸甜。

  孙浩先生平时就悉心研究网络、报纸等各类信息,对很多楼盘如数家珍,亲自考察的不下四五十个盘,有些是下班后顺便看的。有的房价高得令他瞠目结舌,有的因为他的犹豫,在等待中错过了最佳购买时机。

  他最遗憾的就是一个坐落于京西昆玉河畔的鲁艺上河村楼盘。

  据说2001年9月一期就开盘了,他去看时非典还未完全过去,当时均价也就8000多,但由于户型面积最小的两居室也有179平方米,让他有些难以下定决心,因为总价实在难以承受。热点新闻

  等他和家里商量好,两个月后准备再来看时,得知只剩近300平方米的大户型,且均价也涨到1万,如今三期开盘均价已经是15000元,他真是有些后悔不已。

  “在经济实力有限的情况下,要考虑合适的房型,真的是要牵扯太多精力,耗费时间,决策又难,感觉很累。”迟至2004年底,他终于狠了心,相中了一套远洋山水的房子。

  但在他看来,最佳时机已然错过,他的同事中还有不少也是如此,看上十几趟,房子仍然很难定下来。

  根据购房者的普遍反映,记者发现,买房难主要有这样三个原因:

  (一)楼市虚假或水分信息太多,必须反复实地调查,否则就要落入陷阱。

  有的广告把位置、社区、设计都吹得天花乱坠,实地一看,大相径庭,如果不加小心,很可能就被迷惑。

  (二)市场定位大多偏离普通百姓的需求,价位高,户型设计不是面积大而不当,造成浪费,就是格局不科学,影响功能的发挥。

  装修房过少,即使有一些装修房,其风格和质量也令许多置业者不满。

  (三)住房这样的大宗消费往往需要全家集体决策,反复权衡。

  置业者对住宅品质要求越来越高,不仅着眼于面积、质量,社区、环境等条件都要综合评价考察。

  目前房地产开发商虽然在销售中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服务<

律师声明:凡注明"来源:非房产超市网"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,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或网友原创,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凡注明"来源:房产超市网"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,版权均属房产超市网所有,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刊登。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。若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本网。联系方式:83671655。
分享到: